黄石:十年数据看发展 回顾征途启新篇
十年数据看发展 回顾征途启新篇
党的十八大以来,黄石市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,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,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,以提高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为中心,围绕“五大目标”、推进“五大转型”,决胜全面小康取得决定性成就,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过去十年间,黄石紧紧跟随党和国家步伐,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,经济总量节节攀升,综合实力突飞猛进,发展动能持续增强。
全市GDP总量从2012年的1006.59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865.68亿元。2021年的GDP是2012年的1.85倍,按不变价计算年均增长6.8%。人均GDP(按常住人口计算)由2012年的41293元提升至2021年的75943元,年均增长7%。
财政金融连创新高。全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2012年的65.06亿元快速增长至2021年的125.69亿元,年均增长7.6%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从2012年的1620.46亿元跃升至2021年的3967.9亿元,年均增长10.5%。
十年征程,细数收获。“十三五”时期,黄石首次跻身全国竞争力百强城市,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;大冶市“全国百强”实现九年九进位,首次进入全国百强第二方阵;阳新获评中部县域经济百强。黄石的城市影响力持续提升,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,黄石跻身国家卫生城市、国家森林城市,成功举办第二届全国工业旅游创新大会、第十五届省运会,连续举办三届全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大会、四届中国(黄石)地矿科普大会;城市发展穿山跨湖,步入大冶湖核心区集聚发展阶段。
全市经济结构调整转型成效显现,现代产业体系稳步构建。工业、服务业迅速发展,三产占比长期较低的经济结构开始改变。2012年,全市三次产业比重结构为为7.3:60.2:32.5,2021年三次产业比重结构为6.8:45.4:47.8,经济结构持续优化。2012年黄石工业增加值548.66亿元,2021年工业增加值738.97亿元,是2012年的1.35倍。服务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327.56亿元快速增长到2021年的892.41亿元;占GDP的比重由32.5%提高到47.8%。
科技创新为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。2012年黄石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56.22 亿元,占 GDP 比重为 15.5%。2021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27.1亿元,比上年净增56.89亿元,占GDP比重为22.9%。2021年,全市专利授权5201件,商标申请4742件,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.61件。荣获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优秀奖、首届湖北专利银奖、优秀发明人奖各1项。
2012年至2021年期间,黄石新兴产业年均增长30%以上、对工业产值贡献率达35%,79家企业入围全省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,17家企业入选全省制造业百强,10个产业集群入选省级重点,PCB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三,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考核“三连优”,大冶湖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,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成功创建,连续10年荣获全省科技创新先进市,“先建后验”改革、内贸流通体制改革试点等经验在全国推广,黄石营商环境评价、城市信用状况监测排名稳居全省第一方阵。
过去十年间,黄石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,人民生活蒸蒸日上。内通外畅的综合交通网络日趋完善,武九客专建成通车,四座长江大桥连通一江两岸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;建成长江中游第一条多式联运示范线路,黄石新港成为长江中游最大单体港;基础设施不断完善,城际高铁、黄阳一级路等一批重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投入使用,有效激活黄石交通脉络;万达广场、摩尔城等为代表的商贸综合体优化了商业布局,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宜居度。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,黄石城乡居民实现了从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历史跨越。全市1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、15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,阳新县成功脱贫摘帽,黄石入选中国城市全面小康指数百强。
2021年,黄石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589元,相当于2012年20014元的2.08倍,年均增长8.5%;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于2014年突破万元,2021年达到18585元。随着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,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由2012年的14337元提高到2021年的27888元,年均增长7.7%,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从2012年的5836元提高到16694元,年均增长12.4%。
附件: